教育公共服務關乎民生,連接民心。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引發的信息技術變革與創新,正在推動生產方式、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,為優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、推進教育公共服務轉型注入了數字化強勁動力。對此,要聚焦統籌謀劃、全納包容、創新驅動等維度,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普惠化水平和質量,促進“人人皆學、處處能學、時時可學”的學習型社會加速形成。
統籌謀劃,持續優化教育數字公共服務體系格局。一要運用系統思維。以數字化驅動教育公共服務普惠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既涉及設施布局、資源供給、要素保障等環節,又包含政府和社會、個人的權責界定,還關系到數字化對教育資源配置、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變革與重塑。因而,特別需要系統謀劃、整體推進、重點突破、協同配合,這樣才能真正收到全局之效。二要立足政策引導。關于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究竟應該如何落實,國家在諸多政策文件中進行了設計規劃,為構建教育數字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了全局性定位和框架性指導。三要聚焦群眾需求。在推進教育公共服務數字化進程中,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和以人為本,時時、事事、處處瞄準人民群眾最迫切、最現實的教育需求,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,補齊服務短板,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,讓人民群眾對教育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
全納包容,有效擴大教育數字公共服務覆蓋范圍。教育數字公共服務要圍繞“一個都不能少”這個目標,將不同區域、不同群體都納入覆蓋范圍,形成全齡、友好、包容、均衡、可及的服務體系。具體來說,一是擴大覆蓋區域。重點關注革命老區、民族地區、邊疆地區、脫貧地區,加大對這些地區教育數字公共服務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力度,還要整體提高教育公共服務的數字化程度和遠程供給水平,縮小城鄉和區域間差距,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。二是擴大覆蓋群體。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、殘疾人、農村居民無法充分享受數字化紅利。要聚焦他們在使用智能產品與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,開展適老化、無障礙改造升級,推出他們愿用、能用、會用、善用、愛用的智能產品與服務,幫助他們融入數字生活、參與數字學習、暢享數字服務。此外,我國還存在龐大的就業人口,其中包括大量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。他們有著多樣化、個性化的學習、工作和創業需求。這就需要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數字化轉型,完善數字技能職業教育培訓體系,通過遠程培訓服務等多種形式,提升各類就業群體的知識技能和數字素養,促進勞動者就業創業。
創新驅動,著力提升教育數字公共服務效能水平。一是構建服務體系。統籌教育、科技、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,將科技館、博物館、圖書館、實訓基地等學習實踐場所向數字化、線上化、虛擬化遷移,實現數字教育資源與教育公共服務的深度聯動,構建需求牽引供給、供給創造需求、供需總體匹配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數字公共服務體系。二是優化供給結構。要充分發揮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示范、輻射和引領作用,促進政府、市場、社會、個人協同發力、跨界合作,激發各界積極參與數字教育資源建設。還要整合有條件、有資質的網絡知識分享平臺,廣納博采優質智力資源,滿足社會大眾終身化、多樣化、個性化、泛在化的學習需求。三是創新服務方式。充分發揮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變革性作用,開發混合現實、虛擬仿真、全息互動等新形態學習資源,構建貫穿每個人全生命周期的縱向學習數據體系和涵蓋每個人素養、興趣、心理、健康等全要素的橫向學習數據體系。完善精準服務、主動響應的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機制,實現從“人找服務”到“服務找人”的轉變,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智能、更加便捷、更加優質的教育公共服務。
置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,統籌推進教育數字化與學習型大國建設大有可為。通過充分發揮數字化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、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,以數字化賦能教育公共服務普惠化、均等化、優質化,提升教育公共服務速度、精度、廣度、溫度,讓學習觸手可及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、學習型大國的中國理念和中國經驗。
。ㄗ髡呦当本┙逃茖W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)